其实那一般正好够你在一个有点意思的开场白之后发表一个新颖的观点,并提示一些你的论据;如果你的演讲时间是半个小时或者45分钟,那个时候你的确可以拿出10-12张PPT演绎一番;如果演讲是一个小时,那么我们也许需要更加系统的演讲提纲、PPT、现场发放的演讲材料或者更多的支持论据。但是任何时候我们要记得,我们应该尽量对着人面部而不是头顶说话、用口语而不要用嘴巴念着书面语、最好站着而不是坐着讲话、用自己正常的说话的语调与语速而不是背诵与旁白的方式说话。最后,说人话,而不要说官话! 第三:像放电影一样讲话 行在路上的时候,听电台里的歌手说,他要把他的歌为听众唱成一幅画,因为他相信人人脑中都有一个MTV,只是上面的图象质量不一样。……我记得好几个场合下的朱总理和王岐山副总理的讲话,因为他们幽默、形象的表达方式让大家欣赏,也很容易让大家理解。我想,最容易记得的道理是情景化的,也就是能在我们头脑中转换成一幅画或者象电影镜头一样的道理,更可能为我们接受与记住,如果提到的人很象电影中的某个角色就更能让我们接受。 一个人讲话的质量,故事与笑话比概念与逻辑更能让人记得,生动与具体的故事场景更能传递信息,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论语》也好,《圣经》也好,佛经也好,比喻、讲故事、举例是他们传递道理的很有效的手段,换句话说,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如果要比赛理念的传递能力,谁会获胜呢?一定是简洁的概念加上一系列的故事化场景的传播者。奥巴马总统提出了“为改变而选”的口号,然后你可以在他的每个竞选现场、网页和辩论会上不时听到故事,他甚至让一个普通工人因为在他的竞选例子中被提到而大红大紫。因为这样的场景不只更让人容易理解,而且可以减少人们的误解,让更多的人觉得这些道理是触手可及而不是遥不可攀的大道理。 现在我们回头去验证下我们的经理人对于员工的沟通,验证下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讲课,验证下我们的领导对于群众的讲话,有多少人不是在讲空洞的道理呢?有多少人不是在玩弄新鲜的概念呢?有多少人不是在读写手或者写作班子写的稿子呢?有一点非常明显,很少有人能把自己讲的东西让听众演变成场景。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听众听得稀里糊涂或者根本就没在听,在听的人也极其不耐烦或者确认自己从中听不出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把讲话的人换成听众,他自己也一定不喜欢这样的信息,这从电视上我们看所谓重要会议上的重要领导讲话时台下听众的目无表情就完全可以一目了然。实际上,不能情景化的信息一定是在第一时间中被最少程度接受的,在第二时间内被最短时间忘记的,在第三时间内有最少人群传播的。但是我们不是有非常多的时间被浪费在这样的信息传递中么?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