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慈善一日捐”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慈善一日捐”活动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倡导“以人为本、乐于奉献”的互助精神,动员全市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慷慨解囊,捐出一天工资所得,共同促进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慈善事业快速发展。自去年3月份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全市共募集慈善资金190多万元。其中,****年春节之前,市级机关各部门、各乡镇以及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共捐款40多万元,全部用于春节期间400多名特困群众的慰问,及时把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关爱送到了特困家庭和弱势群体中,切实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引导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为慈善事业付出艰辛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
借今天的会议,我讲三个问题,概括起来三句话:第一句话叫人之美德善为首;第二句话叫齐心协力谋善举;第三句话叫不负众望求实效。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为什么捐,如何组织,怎么使用。
一、为什么捐——人之美德善为首
“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慈心为人,善举济世”的优良传统。从村落家族的义社、义米、义塾到宗教寺院的救济贫病,从政府开仓赈灾到社会的慈幼济老,慈善义举薪火不断,世代传承。在中外传统文化体系,特别是宗教体系中,均十分推崇慈善。佛教道德以利他平等为旨趣,慈善精神是佛教教义的核心。这种利他主义道德观,在佛教中称为慈悲。《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仁”是核心内容,讲的就是要有“恻隐之心”。孟子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他认为“恻隐之心”就是仁,是仁之根本。所谓“恻 隐之心”,就是指人类情感中的同情心、怜悯心和爱心。道家最着名《太上感应篇》被称为“道家劝善之书”,集中宣扬“教以行善立功,以致神仙之旨”的道教宗教伦理。道家认为,行善者能“加福增寿,添丁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把“慈善”作为首要教义,引导人们向善除恶,以慈行善。由此可见,慈善事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萃在今天仍有借鉴指导意义。我们是无神论者,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